1600亿欧洲巨鳄出手,互联网保险再起波澜

艾奇保险网 493 0

  来源:投中网

  8月20日,水滴公司宣布完成瑞士再保险集团(下称“瑞再”)和老股东腾讯联合领投的2.3亿美元(约15.9亿元)投资,IDG、点亮全球基金等老股东跟投。

  

image.png


  水滴成立于2016年,在短短的4年里悄然成长为不可忽视的独角兽。至今,它已完成7轮融资,拿到了超过33亿元人民币。也在这4年里,水滴完成了一次次蜕变:从一个入不敷出的互助平台,发展到今天年销百亿的互联网保险科技公司。

  过去两年,水滴筹的起飞让水滴公司进入高速成长期。但在舆论场,水滴筹的公益属性成为一把双刃剑,让水滴近期屡次陷入舆论危机。水滴想要摘掉外界赋予的“公益组织”标签,而水滴公司的另一条腿——保险业务的高速发展,让水滴创始人沈鹏有了更多底气。

  千亿巨鳄入局,IPO未到时

  在望京总部,水滴创始人沈鹏接受了投中网的采访。他给了一组数字:今年上半年水滴平台促成的签单保费总额为60亿元,同时7月单月完成15亿元创下新高。

  疫情下业绩超出预期,沈鹏说准备把今年底目标,从110亿元调整到130亿元或者150亿元——这一数字超过2019年互联网健康险全行业保费规模(236亿元)的一半。

  沈鹏希望把水滴做成一个中立的平台,因此水滴不能在保险公司中“站队”。“之前很多知名的国内外保险集团想要投资,我们都拒绝了,因为一旦接受一家保险公司的投资,那么其他保险公司与我们合作时就会产生顾虑。”而选择瑞再集团,是因为后者是一家中立的机构。

  对于瑞再,普通人知之甚少。这家有着160多年历史的公司,目前市值约1600亿元人民币,是全球第二大“再保险”公司。瑞再主要的客户是保险公司,后者会对重灾险这类概率较低但赔付金额巨大的业务投保,防止一次小概率的重大事故把自己赔垮了。所以出现航空事故或者自然灾害,保险公司赔的是小头,大头是由再保险公司承担。

  这不是水滴第一次接触瑞再。沈鹏说,去年水滴C轮完成后,当时有不少欧美长线基金和保险金融类企业找上门,其中就包括瑞再,以及巴菲特的伯克希尔·哈撒韦等。

  今年年初疫情爆发后,瑞再再次找到水滴。他们认为,疫情爆发会对中国企业造成较大挑战,建议水滴公司多储备资金。沈鹏说就这么敲定了领投方,之后一些机构进行了跟投,就敲定了新一轮融资。

  在此之前,瑞再其实也和水滴探讨过业务,包括结合双方业务开发针对中国的产品。沈鹏说,瑞再风险管理、保险精算等能力专业且强大,值得水滴学习。

  7月有媒体报道称,水滴正在寻求赴美以40亿美元-60亿美元估值进行IPO。水滴筹否认了该消息。沈鹏告诉投中网,此前跟投行交流过,就被外界误解水滴要IPO了。

  “我们前一段时间和几家投行有交流,就被传出来要IPO,但实际上IPO这个事情还没有进入我们的日程表。我们只是和投行探讨了一下资本市场大环境的情况,从他们的角度看待我们所在的行业和我们公司。”

  最终的结论是,目前还不是水滴IPO的好时机。“IPO对年轻的创业公司来说,是一种挑战。我见过这样的公司,IPO之前员工们聚在一起都是聊业务,聊产品,IPO之后大家都开始聊买车,买房,话题全变了。”

  沈鹏认为,一个公司只要是行业领先者,任何资本环境下IPO都OK,环境好的时候头部企业股价会涨,环境不好的时候投资者出于避险心理把钱放到头部公司,股价会涨的更多。

  “但是,当一个公司的业务没有足够健康的时候,因为IPO让员工的心态有了变化,导致公司发展停滞甚至倒退,这对大家其实是一种伤害。”沈鹏告诉投中网。

  从众筹、保险,到医疗健康

  水滴是一家什么公司?慈善众筹?保险公司?还是平台?

  水滴自我定位是互联网保险科技平台,对外宣传的使命是用互联网科技助推广大人民群众有保可医。

  沈鹏说,水滴刚成立时,因为“身份问题”,被很多保险行业的会议拒绝了,组织方认为水滴不是保险公司。但现在,和水滴合作的保险公司已达60多家,作为最有场景穿透的互联网保险平台公司,沈鹏和另一名创始人杨光最近经常收到行业会议邀请。

  沈鹏介绍,水滴现在有保险代理、保险公估、保险经纪三块保险业务牌照,基本覆盖除保费再投资外,保险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包括保险产品创新、精算风控、电话销售、保险赔付等。

  在他看来,现阶段水滴保险的核心优势是用户规模,也是水滴的保险场景穿透力。通过水滴筹,打动更庞大的用户群体,这是水滴以及保险业务最大的优势。二三线城市的人不习惯购买保险,一旦大病来临就会变得无助,水滴筹某种程度上解决了这个群体的“燃眉之急”。

  在社交传播的裂变之下,水滴筹获得了庞大用户,也让水滴可以动态把握国民健康的整体数据,帮助精算团队提高准确性;另一方面,规模优势让平台得到飞轮效应加速发展,用户越多、保费规模越大,保险公司越愿意与平台合作开发有竞争力的产品,而更好的产品反过来在用户中形成口碑效应,加快用户的获取。

  水滴还没有启动保险业务时,蓝驰创投2017年就领投了水滴的A轮融资,短短三年后水滴发展成为百亿规模的保险平台,近距离“见证”水滴成长的蓝驰创投董事总经理曹巍感慨颇多。

  曹巍告诉投中网:“我们投的时候,正处于他们的低谷。水滴起家的互助业务,当时正受到力度较大的行业监管;保险业务还没有拿到牌照,筹款业务也还没有启动。”

  不过,正是沈鹏从小在保险大院成长的背景熏陶,加上他从美团带过来的地推式打法,打动了投资人。

  “投资不是预言师,当时没法预测三年后水滴就达到现在的规模,但当时对水滴的一些判断,可以说得到初步的验证。”曹巍告诉投中网,当时他们认为保险产品一定会有用户群分层,不同用户群的画像和需求不同,创新型的公司会基于人群需求重新定义新的产品。

  这一想法后面得到了验证。沈鹏说,他们发现很多保险巨头早在20年前进入了中国低线城市,但是它在这些市场销售的保险产品,并不一定符合低线城市的用户需求。“我们的做法是,在细分市场里做不同的细分产品供给,正是我们当时看到了这个点,把握住了这个机会。”

  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改变了整个中国社会对家庭健康保障的群体性认知,健康险也迎来“爆发式”增长。

  银保监会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国内健康险保费收入同比增长38.45%,而去年同期的增长速度为13.88%。连最近兴起的保险直播也累计有超过千万人次用户看。水滴在此期间,也顺势推出新冠肺炎赠险等产品。

  不过,水滴想要做的是,不仅仅是大病筹钱平台和保险平台,而是家庭的“健康顾问”。

  对于水滴未来的规划,沈鹏提到了两个:与药企的合作以及模式出海。上周出差到深圳,沈鹏拜访了有“非洲手机之王”之称的传音控股董事长竺兆江。他们在探讨,把水滴在新加坡试水的出海模式,复制到非洲去。

  与药企的合作会是水滴接下来的重点方向。就在与投中网见面的会议室里,沈鹏刚接待了中国生物制药旗下的正大天晴。这家南京的药企过去40年推出了8款肝病治疗药,水滴和他们探讨开发一个“新”医疗保险产品,允许数国内肝病患者“带病投保”。

  这样的产品对于患者和药企来说是双赢:患者从药企的让利中节省费用,药企也可以通过保险锁定患者,提升产品粘性,解决此前患者“换医就换药”的行业痛点。

  从互助、大病众筹,到保险、医药,水滴的边界不断拓展,沈鹏认为这并非远离水滴创业的初衷。

  按照设想,水滴想围绕一个家庭的视角,发力健康保障账户。“我们不仅希望能够为用户提供保险保障,还希望能链接到更多的健康服务,比如医药服务。”沈鹏说。

  “创业公司的边界,就是公司的使命、愿景和价值观。这群人创业,到底想要实现什么?为什么要创业?这是我们真正的边界。”


标签: 互联网保险

上一个当前已是最后一个了

下一个受疫情影响 日本9家大型人身保险公司二季度营收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