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市“产改”工作亮点纷呈

艾奇保险网 44 0

(来源:江门工会)

2021年,根据省“产改”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工作部署和要求,我市被确定为农民工融入城市试点之一。结合实际,市“产改”协调小组办公室制定了《江门市促进农民工融入城市试点工作方案》,并印发至市“产改”协调小组各成员单位及各县(市、区)“产改”协调小组,全面推动我市试点工作的展开。经过一年的努力,圆满完成了试点任务,取得了预期的成效,得到了省“产改”领导小组的肯定。

01

高起点谋划,明确了试点工作的任务和目标

为充分发挥改革试点先行先试、示范引领作用,按照政治上保证、制度上落实、素质上提高、权益上维护的总体思路,市“产改”协调小组办公室结合我市实际,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草拟了我市农民工融入城市试点工作方案,并广泛征求有关部门及各县(市、区)“产改”协调小组的意见。在充分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市“产改”办印发了《关于印发〈江门市促进农民工融入城市试点工作方案〉的通知》(江产改〔2021〕6号)。

方案从提升农民工职业技能,提高农民工就业质量;保障农民工子女受教育权;完善社会保障,解决农民工后顾之忧;进一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破除农民工身份壁垒等4个方面下功夫,探索解决农民工融入城市矛盾困难的办法举措。方案明确了15个责任部门,各部门按照职责分工,拟定落实措施。各县(市、区)“产改”协调小组也结合本地实际,制定了本地试点工作方案,形成了“产改”协调小组协调抓总、各成员单位和各县(市、区)齐抓共管、全市共同推进的工作局面。

02

着力加强思想政治引领,提高了农民工政治地位

充分运用工会线上线下宣传阵地,探索设立企业“职工频道”融媒终端平台,掌握舆论主导权;邀请劳模工匠、工会干部等组成工会宣讲团,深入基层开展专题宣讲,以劳动创造幸福、奋斗成就梦想为主线,开办劳模和工匠“幸福课堂”宣讲。

增强产业工人主人翁意识。全面铺开会员民主评议工会主席,开展评议活动2158场,实现100人以上非公企业全覆盖,参评会员21.3万人,提出意见建议1.08万条。主动服务法治政府建设,发动29万会员评议市县54个行政部门、74个镇(街),助力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新格局。开展“我为侨乡‘十四五’建言献策”活动,征集会员意见建议1059条。

选拔优秀农民工成为各级党代表、人大代表等,推荐优秀农民工代表参评“五一”劳动奖等评先评优活动。在农民工用工较多的用人单位,积极推选农民工参加职工代表大会。在外来务工人员聚集的工业园区,持续推进工会服务阵地建设。聚焦农民工需求,着力完善镇街职工服务中心的服务功能,加大对农民工较多的企业的职工之家投入,配套实用耐用的文体设施。

03

着力推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提升了农民工职业技能

(一)全面推进“园区技校”建设。市总工会、市人社局等5家单位联合印发了《江门市“园区技校”项目建设工作方案》,实施“园区技校三年行动计划”,充分发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教育、科技、工业和信息化、总工会等系统资源整合优势,通过市、县、镇三级联动,强化在技能培训、技术革新、技能评价和交流合作等方面的协同创新,构建“产、教、研、创、用”五位一体融合多元发展体系。探索实施“‘园区技校’技能提升培训积分制”,通过江门智慧工会,搭建“园区技校”线上技能学习培训平台,实现“培训、使用、提升、评价、激励”的园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闭环,建立“政府(院校)+园区+企业”的技能人才培养长效机制。2022年1月,恩平市人民政府和江门市技师学院签署了共建“江门市技师学院恩平智造学院”教育合作协议,标志着江门市首个“园区技校”项目正式落地。

(二)以赛代训,以赛促训,提升职业技能水平。市总工会、市人社部门围绕广东技工、南粤家政、粤菜师傅三大工程,每年联合举办全市性的职业技能竞赛。2021年,联合人社部门开展三大工程技能培训,2万名职工获益。总工会投入资金50.7万元,推进农民工“劳动创造幸福——求学圆梦行动”,500名职工取得技能补贴,107人取得学历补贴。2022年8月31日,广东省第二届南粤家政技能大赛总决赛在江门成功举办,江门市代表队取得一等奖4名、二等奖7名、三等奖2名、优胜奖3名、优秀团体奖第一名和优秀组织奖的历史最好成绩。

(三)推进技能人才社会化评价。全面推开职业技能等级评价,紧密围绕江门市新信息技术、金属制品、家电、纺织服装、食品、造纸及纸制品、石化新材料、新能源电池、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摩托车、智能装备等产业链板块,推动企业开展职业技能等级自主评价。目前有1家链主企业1766人开展评价、11家社会培训评价组织设立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机构,为农民工提供均等化的技能培训平台。

04

着力加大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力度,维护了农民工合法权益

一是开展根治欠薪冬季专项行动。2021年11月至2022年春节前,共检查用人单位1132家,涉及农民工5.68万人;对新发现的欠薪情况迅速介入处理,其中通过劳动保障监察立案处理11件,通过协调方式处理82件,为2057名农民工追回工资等待遇2347.61万元。开展《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专项联合督查行动。2022年4月,共计对302个工程建设项目开展了专项检查,检查中对未按《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相关规定落实的项目现场要求整改。

二是畅通维权渠道,迅速处置劳资舆情。落实三级劳动保障举报投诉来电来访值班和“首问首办”工作制度,对外公布并定期抽查通报电话接通接听情况,确保劳动者维权投诉渠道畅通。此外,针对近年来逐渐增多的劳资纠纷网络舆情,为切实做好预警监控处置,我市建立起劳资纠纷舆情监测机制,当在微信、微博等网络自媒体发现涉劳资舆情,马上转属地县(市、区)介入调查核实处理,力争将涉劳资舆情和隐患稳控在初发、处置在萌芽状态。今年以来,我市已累计收集和处置涉劳资舆情50宗。

05

着力改革和深化户籍制度,打破了农民工身份壁垒

2020年7月5日,《江门市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实施方案(修订)》正式施行。根据“零门槛”、全放开的落户政策,江门市全面取消落户限制,全面放开在我市城区、建制镇的社区落户的“稳定居住、稳定就业”基本迁入条件,取消参保要求、居住年限、就业年限等落户限制,实行以群众申请为主,不附加任何条件。“零门槛”的户口准入政策,按户口迁入途径分类登记备案形成“人居住哪里,户口就登记到哪里”的户口登记新常态。2021年,各成员单位在教育、人才引进、就业、医疗、养老、住房保障、土地等方面配套政策措施20 条,全市市外迁入人口共计18371人,同比2020 年增长了17.83%。

加快推进居住证全覆盖,提高流动人口申领率。推动居住证制度,有利于增进流动人口对我市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有利于引导流动人口主动融入本地,使流动人口在就医、购买社保、子女就学方面享受同城待遇,使更多更好的公共服务惠及流动人口。2021 年以来,市公安局通过开展“涉企服务”、“四合一”专项排查整治、“邑安”专项行动、“粤居码”推广应用等专项工作,深入基层、厂企、村(居),在流动人口中广泛宣传户籍相关政策,推动流动人口主动登记,主动申领。据统计,全市登记在册的流动人口约58.51万人,申领居住证的约2.63万人,为办理居住证业务群众子女高考出具居住审核证明168人次。

06

着力完善社会保障措施,解决了农民融入城市的后顾之忧

落实“以县为主”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督促各县(市、区)政府落实《江门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切实解决异地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教育问题的若干意见》、《江门市关于异地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若干意见》、《江门市农民工子女积分制入读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办法(试行)》,依法保障随迁子女公平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目前,我市义务教育阶段在校学生51.2万人,其中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11.9万人,占全市在校生人数的23.2%;其中安排入读公办学校(含政府购买学位)的随迁子女11.3万人,比例为94.9%。普通高中外省随迁子女在校生12965人,占全市高中在校生人数的15.3%。

进一步加大基础教育投入力度,保障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落实以居住证为主要依据的随迁子女入学政策,逐步实现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待遇同城化。一是提高义务教育生均公用经费标准,贯彻落实入读义务教育阶段的随迁子女平等享受“两免一补”政策。从2022年起,市直公办小学生均公用经费从1150元提高至1500元,初中生均从1950元提高至2500元;二是积极扩大优质公办学位资源,2022年9月,景贤学校人才岛校区正式投入使用,增加优质义务教育公办学位超2000个;三是根据国家、省有关规范民办义务教育发展的有关要求,落实公民办结构调整专项资金,2022年安排621万元用于购买民办义务教育学位。

落实基本医疗保险参保政策。根据我市现行政策规定,我市行政区域内所有企业、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和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及其所属全部员工(含农民工)可参加我市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截至2022年6月,参加我市基本医疗保险人数为413.46万人,其中职工医保(含生育保险)参保人数为173.86万人。

除此之外,市总工会作为产改牵头单位,发挥协调抓总作用,整合政府资源,加强人文关怀,进一步促进农民工融入。如建立常态化解困脱困机制,通过监管部门间信息共享,提高帮扶对象甄别效率。两年来,全市各级工会共走访324家企业,7380户困难家庭,开展医疗救助、金秋助学、中秋慰问、临时救助、就业帮扶、技能培训、公租房入住等帮扶措施;实施困难职工常态化帮扶,发放困难帮扶金1202万元;发放医疗互助保障金2769多万元,帮助9480名患病职工缓解了困难。开办“快乐暑期”职工子女托管班50多个;联合住建部门协助困难职工家庭配租入住公租房等。

标签: 企业职工生育保险试行办法